簡介
臺灣的飲食文化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,無論是飲食習慣、文本、民俗生活,都潛藏著歷史發展的軌跡。透過本書第一部分「臺灣飲食的歷史發展」的各篇文章,能對臺灣飲食歷史的發展輪廓有所認識。近年來,臺灣各地的自我認同感與地方意識逐漸崛起,第二部分「地方飲食與認同」則在探究食物如何區分個人或群體在文化上的差異,進而產生強化族群特性、甚至國家的認同,並反思飲食文化的變遷,對地方認同形成的挑戰。
章節
- 導論 張玉欣(p.1)
- 第一部:臺灣飲食的歷史發展(p.15)
- 政治環境異動下的臺灣主食文化發展變遷 陳美慧(p.17)
- 從「吃飽沒?」到「好吃嘸?」─臺灣飲食文化變遷與發展之探析 周勝方、洪久賢(p.41)
- 臺灣民間流傳之「食物相剋表」文本種類探究 陳志昌(p.79)
- 臺灣青草茶製備生產之變遷發展 林曉莉、陳貴凰(p.153)
- 傳統與現代飲食觀念的受容:以日治時期臺人米食生活為例 王怡茹(p.205)
- 臺灣傳統喪葬祭儀的稻作文化 黃芝勤(p.247)
- 第二部:地方飲食與認同(p.269)
- 臺灣的食文化遺產:烏魚子—自然與人為之威脅與挑戰 張玉欣、朱明若(p.271)
- 酒家菜行銷與當地居民文化認同之研究─以「北投酒家菜文化節」為例 張玉欣(p.293)
- 戰地生活、軍人消費與飲食文化:以金門為例 江柏煒(p.315)
- 地方飲食與身分認同:以金門為例 翁振盛(p.351)
- 探尋飲食記憶─萬丹人的割稻飯「飯湯」 林宥嫻(p.405)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